怎么摆脱穷人思维?
部长说:今天这篇文章比较长,动机老师从心理学解释了人类三大匮乏心态:钱、时间、爱,并在最后告诉了摆脱匮乏心态的方法。他说“你不是穷,你只是现在没钱,因为你有未来。你不是没有未来,你的问题,是对未来有些急不可耐。”6月22日(周四)晚上八点,动机老师做客网红作者IP训练营,讲《我们时代的焦虑与幸福》,机会难得,欢迎报名,具体见文尾。
作者:动机在杭州,摘自新书《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经授权发布
知乎上有一个关于「贫穷会导致判断力下降吗?」的帖子,很让我受益。
排名第一的答案,是某位知友的自述。
这位知友小时候家里很穷。少年时代,父母又相继过世。家里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上大学时,他的学费要靠亲戚和刚上班的哥哥接济,生活费则要靠自己做家教、写文章挣,生活非常困顿。
因为贫穷,他放弃了当导演的梦想,早早开始工作,努力挣钱。为了能挣更的多钱,他变得短视,不停在各个互联网公司之间跳来跳去。他说:
「那时候,只要别人给的薪水比现在的高,不管是高500还是1000,我都会毫不迟疑地跳槽。」
「我面对的问题,往往不是耐得住耐不住贫穷的问题,而是多100块钱总比少100块钱要好得多得多的问题。」
因为频繁跳槽,他失去了好几次真正摆脱贫穷的机会——这些机会只需要他放弃挣扎,安心等待就可以得到。他呆过的好几家公司,要么上市,要么被收购,如果继续呆着,他也很可能因为期权身家千万甚至上亿。但他等不了。蹉跎多年以后,他总结说:
「如果把我走过的这四十年比作一场战争,那我就是一支一直粮草不足的军队。做不了正规军,只能做胸无大志、不想明天的流寇了。」
从文章描述看,这位知友无疑非常努力上进,在他的圈子里也很厉害。可就是这样的人,在年轻时也没能摆脱贫穷的影响,这真让人唏嘘。
贫穷的匮乏,大部分以「缺爱」始,以「不安」终。
因为孩子最初并不会知道喝米汤还是喝进口奶粉、在农村还是在繁华都市、住集体宿舍还是住豪华别墅的区别。他们对世界的感官仅限于当他们渴了饿了,有没有人来满足他们,当他们需要时,母亲能否提供温暖的怀抱。这是安全感最初的来源。
可糟糕的是,贫穷也会影响母亲。处于匮乏中的母亲会更焦虑,对孩子更不上心。她们无法给孩子提供安全依恋,反而很容易把她们自身的焦虑传递给孩子。
如果把人的大脑比作一个火警报警器,早期的匮乏会调低报警器发出警报的阈限,而当下的、将来的、或想象中的匮乏又会变成了触发警报的信号,让大脑处于一片慌乱之中。当大脑兴师动众地组织救火时,却常常发现自己只是在应付一只冒火的垃圾桶。久而久之,大脑里的这支消防队就会极度疲惫,人也很难沉下心来专心做事,谋划未来。
匮乏会俘获我们的注意力。一个常年吃饱饭的人,偶尔饿一顿,可以心安理得地把它当减肥。而一个常年挨饿的人,会因为挨饿而恐惧。这种恐惧会让他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搜索食物上。
同样,一个穷人,也会只想着挣钱,不顾其他。
行为经济学家穆来纳森和沙菲在《稀缺》中指出,长期的资源匮乏会导致大脑的注意力被稀缺资源俘获。当注意力被太多稀缺资源占据后,人会失去理智决策所需要的认知资源。他们把这种认知资源叫「带宽」。
「带宽」的缺乏会导致人们过度关注当前利益而无法考虑长远利益。一个穷人为了满足当前的生活,不得不精打细算,没有任何「带宽」来考虑投资和发展事宜。而一个过度忙碌的人,为了赶截止日期,也不得不被那些最紧急的任务拖累,没有时间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
所以匮乏并不只是一种客观状态,也是一种心理模式。即便人们幸运地暂时摆脱了匮乏的状态,也会被这种匮乏的心理模式纠缠很久。这种心理模式很容易让人们重新陷入匮乏。
我家乡所在的城市有个小岛,岛上的人很穷,世代捕鱼为生。大约二三十年前,上海市要在那边造一个港口,开始对岛上的居民进行拆迁补偿。于是,这些原本贫穷的岛民每家都拿到了一笔几十万的拆迁补助,这在当时可算是一笔「巨款」。
当时的政策,他们可以选择在舟山的其它岛上落户,政府帮他们建房子,继续捕鱼。也可以选择在上海落户,当时这笔钱够他们直接在上海买房子。
可是前几年,我去当地做一个调研,却惊奇地发现岛上不少人又重新回归了贫穷。究其原因,是这些原本贫穷的渔民忽然变得有钱以后,并不知道怎么用这笔钱来发展持续的竞争力。
他们当时的感觉是:「终于不用捕鱼了,有这么多钱,我可以享清福了!」于是一些人开始游手好闲,另一些人开始赌博。二十年后,他们发现原先补助的那些钱,要么被花光了,要么已经极度贬值了。而他们却回到了原地。
对穷的焦虑,除了匮乏,还有一些别的。
设想一下,假如以我们现在的物质水平,回到了二十年前,会怎么样?不提房子了,一提房子什么理论都失效。只是比较绝对的物质水平上,我们很多人在那时候都算富人了。别的不说,现在人人都有的智能手机,在那时候,怎么也算奢侈品了。
那为什么我们不觉得自己富呢?
因为穷和富说的并不是物质水平的高低——物质水平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水涨船高,穷和福说的是社会阶层和社会地位的高低。我们害怕穷的标签,不仅是因为物质的匮乏,更是担心因此被看作社会底层、失败者,被人看不起。
我曾在佛学院教过一段时间心理学。上课的学僧大都是一些出家人。他们没有钱,但也没有「钱越多越有价值」的想法。因此,物质匮乏很少让他们产生困扰——既然有饭吃、有地睡,还要求什么呢?
我自己也感受过穷的窘迫。在上我初中那年,因为要读好一点的学校,父母带着我从小岛搬到了市区。现在想来,那也不过是个更大的岛,但对当时的我,那已经是更大的世界了。
那时候,看着班里的同学,我经常觉得自己穷。这种感觉直到上了大学才彻底扭转。不是因为我们家忽然变富了,而是因为大学寝室的同学来自全国的各省,有陕西、山西、辽宁、山东等,也有不少从农村来的。
我因为来自相对富裕的沿海城市,被大家当作了富人了。虽然是「被富裕」的,但我仍然感觉好极了。
现代人不仅「穷」,而且「忙」,所以才有人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叫「穷忙」。
「忙」是另一种匮乏,对时间的匮乏。
我发现,越忙的人,越容易为自己安排各种事情、制定密密麻麻的计划,也越容易让这些计划流产。
有一次我去一个公司做讲座,有个年轻人和我交流说:
我现在工作很忙,经常加班,我不是太喜欢,希望能在业余时间做一些积累,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为将来换更理想的工作做准备。
所以我制定了很多目标和计划。为了让自己精力更充沛,我计划每周去三次健身房。我们公司经常有外派出国的机会,为了学好英语,我买了很多英语教材。同时,我还通过读很多不同领域的书,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我的计划很详尽,包括每周几点到几点去健身房、每天背多少个单词、每隔几个礼拜读一本书。可每天我一回到家,刷刷手机、浏览一下网站、打打游戏,时间就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我觉得自己有拖延症,请问怎么才能有所改进?
我问他:「那为什么一定要订三个目标?不能先订一个吗?」
「可是,这三个都很重要啊!」他急切地说。
我从他脸上看到一种焦灼。那是处于匮乏之中的人特有的焦灼。他每天工作都挺忙的,回家已经很累了,不想做别的事,也在情理之中。可是他不甘心。越是缺少改变的时间和精力,他越急切地想要改变。
这时候,「计划」就适时地出现了。与其说这种计划是用来实现的,不如说它是用来缓解焦虑的。计划提供了一种希望,就像为困于「现实的枯井」的人们垂下的一根绳索。绳索的那头,连接着与现在完全不同的生活和自己。我们想牢牢地抓住它,却发现它很虚幻,根本无力带我们脱离困境。
为什么我们宁可要宏大的计划,也不想要微小的进步?
因为只有宏大的计划,才有缓解焦虑的作用。而微小的进步,虽然真实,却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才会带来真正的改变。
「很长时间!」
那些处于匮乏中的人,一定在心里这么嘀咕过。他们缺的,正是时间。
李松蔚、采铜等心理学知乎大V推荐《幸福课》
在所有的匮乏中,爱是最基本的,也最特别。
如果拥有爱,金钱和时间的匮乏都不是太大的问题,而如果缺少爱,金钱和时间的匮乏就能把我们压垮。
缺爱会让我们孤独,会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为了缓解痛苦,孤独中的人有时候会去追求一些短暂又混乱的关系。即使在孤独中遇到了合适的人,我们也很难跟他们发展健康而长久的关系。
我们容易讨好、害怕失去,我们会压抑自己的需要,不敢轻易表达。当需要压抑到一定程度,委屈又会爆发。亲密关系就在这种长久的患得患失中不断反复,当关系破裂时,人们又会重新陷入孤独。
有段时间,我曾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信里说:
我对被爱的执念,已经漫无目且狂热到了我自己都无法理解的程度。
比如,就算和我没有丝毫关系,但是一看到类似「很高兴能够遇见你」「会一直守护着你」这样的话,我都会无法抑制地哭泣,然后会因为没有人对我这么说而陷入忧郁。我渴望接触,到了连骚扰都不会拒绝的地步。在理发店洗头的时候,或者算命被接触到手心的时候,都会无比感动。
我不主动追求别人,但即使我厌恶的人对我说「喜欢你」,我也会忙不迭地接受,然后变得不像自己,猜忌对方,永远无法满足于对方给予的爱。为了留住这个我甚至都不爱的人,我可以做第三者、容忍背叛、羞辱、甚至扭曲自己的性向。然后,这些关系每次都以我无比疲惫、不堪重负,提出分手而告终。
最令我困扰的是,越是面对我在乎的朋友,我的态度就越消极:懒惰、暴躁、出尔反尔,然后哭着请求他们原谅,周而复始。我的朋友努力表达她的确爱我(友谊之爱),但我从未相信。
事实上,「她爱我」不过是我用来缓解自己的忧郁厌世的借口而已。这句话就像一根救命稻草,在我彻底崩溃时才会抓一把,然后继续在水面上挣扎。因为这种不确定感,我掌握不好和她之间的关系。我对她无比依赖,嫉妒她身边所有的人,甚至嫉妒她本身的优秀和善良。这种卑劣的心态,让我越发怀疑自己是否还有好好爱人和被爱的希望。
她是一个处于爱的匮乏中的人。
一方面,她渴望任何形式、来自任何人、出于任何动机的「爱」,另一方面,她又怀疑自己是否配得上这样的爱。
所以她总是遇不到对的人。即使遇到了,也会因为过度亲近而让别人不安,或者因为被抛弃的焦虑而与别人远离。
正是对爱的匮乏,加剧了孤独。
新书《幸福课》亚马逊预售排名第一
按:有时候,匮乏的印记会让我们看不到自己的资源,即使我们明明会有更好的未来,也会隐隐不安。另一方面,匮乏既推动着我们努力,也让我们一直处于焦虑之中,无法放松。这封答读者来信,探讨了如何在匮乏的状态下,面向未来、心怀希望。
海贤老师:
您好!我总觉得自己很穷。其实没穷到吃不上饭的地步,父母的条件能让我衣食无忧。
我对穷的体验是:买东西,永远在看打折的、促销的、淘到各种物美价廉的东西;吃饭,哪怕是外卖,也不会选最贵的那几种,总是挑物美价廉的;看到高档的护肤品化妆品就心塞,自己只能搜平价护肤品。有时很满足,有时又觉得很羞愧。
这好像是一种习惯。我其实偶尔也有奢侈一下的时候。昨天妈妈给我买了件1500多的大衣;跟有钱的朋友出去我们也会开心地吃高档餐厅;偶尔我也会买很好的口红……
可是那种穷的感觉,还是深入骨髓。一到很高档的地方,一见有钱人和高级的东西,我就有一种羞耻又窘迫的感觉。每当这时候,我总会不断告诉自己,穷不是错,我也可以很坦荡,只要诚实善良努力。这样想,羞耻的感觉会少一些。我知道我应该努力,改变这个现状,可是我总做不到,所以,我总是很自责。
我父母学历低,收入也不高,但是非常节省,对我非常宠爱。我所享受的一切,都是父母节省给我的。他们尊重我所有的选择,支持我,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不懂,所以相信我能做出合理的选择。
他们不舍得我受苦受累,没有人逼我学经济和金融,没有人逼我去打工去实习去赚零花钱,大家都特别爱我,让我做我喜欢的事情。一方面,我觉得好幸福好自由,另一方面,我又觉得好没有动力。
有时候,我甚至极端地想,如果我的父母特别坏,特别贪得无厌要我赚钱养家,我周围的人都特别看不起我,我也许会更有斗志,更拼?但是我自己也觉得这样想好傻,估计真的受这些苦的人,看我这么想,会很想打我。
我的人生很平顺,从小成绩好,读好学校的最好专业,拿奖学金,现在在读研究生。我从来没有拼尽全力去做过什么,反而感觉一直在逃避挑战,逃避需要拼杀的场景。我怕自己拿了一手好牌,最后却倾家荡产。
有朋友可能会说,那你就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啊。任何行业,只要你一直坚持,就会走到金字塔顶。
我也一直这样安慰自己。可一想到自己可能要等10年以后,才会比较富有,那时候父母都五十好几了,觉得他们好辛苦。我自己年轻的时候,不享受那么好的物质,我觉得我还可以调整好心态,可是对父母的心疼和亏欠,让我好难受。
我怕父母老去,怕爸爸累坏身体,还没等到享我的福,就阖然辞世…(对不起啊爹),我觉得妈妈那么美,我好想让她在四十多岁的时候,穿特别美的衣服,用特别好的化妆品,特别幸福特别幸福。
那些收入颇丰的行业,我总是不想尝试,说自己不喜欢不适合。我以为我选择了我最喜欢的行业,可是我觉得自己不够努力,不够拼。
我也的确在这条路上一直走着,旁观的人看起来,都以为我在努力。可是我自己总觉得不够。我好责怪我自己,好怕自己最后一事无成。那么多年少成绩优异的人,他们都越走越好,可是我觉得自己好像明明有一手好牌,就在大家的宠爱下,自我放纵,对自己没有要求,最后变成一个碌碌无为的人,我好害怕自己最后变成这样。
我好羡慕别人不想那么多,就坚定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可是我老是被这些想法紧紧缠绕,动弹不得。
希望您能回复我!谢谢!
八字眉眉眉
畅销书作家采铜推荐
八字眉眉眉:
你好。你所说的穷的感觉,我也有过。
记得本科毕业那年,我和一个朋友到上海找工作。那天下午,面试结束,我们到南京路逛街。看着路两边富丽堂皇的商场,里面光鲜亮丽的人群,就是不敢进去。
中午,我们终于在离南京路不远的小弄堂找了个小饭馆,一边吃盖浇饭,一边议论上海的繁华。我听他悻悻地说:「那边的商场都是有钱人逛的,希望以后我们也能去里面消费。」
现在,他已经在上海安了家,买了套挺大的房子。我也早已在杭州买车买房。我们仍然很少去逛大商场,不是因为不自在,而是觉得浪费时间。
贫穷留下的印记,大概只剩下我参加他婚礼时,看他穿了套特别「板」的正装,衣冠楚楚的样子,忍不住笑出声来。
前段时间,我在知乎看到有个叫Dingole的知友讲他的故事。
这位知友的父亲原来是包工头,后来被骗,家里负债累累。他初中毕业后就在社会上混,被骗做传销、在小饭馆当服务员、挑过水泥、开过升降机、学过厨师、用借来的钱开过小饭馆(倒了)。
等混到20岁的时候,有亲戚介绍他去工厂上班,工资800到1500,这无疑能极大缓解家里的经济状况。但他父亲愣是抵住了压力,不仅没让他去做工,还借钱送他去学当时还是新鲜事物的电脑。这对他们家,不啻于一场豪赌。
最后,凭着他爸爸的眼光和他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以初中学历,从DOS+五笔起步,学编程、考程序员、做培训老师、修电脑、战战兢兢得到第一份程序员的工作、成为主力程序员、成为技术总监、跳槽到大公司、跳槽到更大的公司、到微软、创业、创业失败、第二次创业。
如今,家里不仅还了所有的债,父母也有了自己的房子,家人过上了优渥的生活。
我看完后,除了感慨人生的际遇起伏,最大的感觉是:他其实不是穷,他只是那时没钱。
「没钱」也会让人不安。
但我总觉得,「没钱」和「穷」并不一样。
一个真正的穷人,常常思考的只有现在——不是怎么满足当前的愿望,就是怎么度过当下的难关。他仅有的见识和资源,让他没有富余去想别的。但一个没钱的富人,无论怎么困窘,心里都会藏着未来。
同样我也想跟你说,你不是穷,你只是现在没钱,因为你有未来。
你在读好学校的最好专业,这个专业是你感兴趣的。无论你现在怎么想,在未来,这个选择的价值会逐渐凸显。
我看到过太多人,因为选了自己不感兴趣的行业,人到中年开始艰难地转型。你还有家人,他们虽然没法给你太多指导,但他们爱你、信任你,愿意帮你分担压力。不要低估爱的力量,这是很重要的财富。
如果有一个人,愿意跟你交换,让你把名校背景、喜欢的专业、通情达理的父母折算成金钱换给他,他出多少钱,你会愿意跟他交换呢?
你不是没有未来,你的问题,是对未来有些急不可耐。
因为穷过,你比别人更怕输。不管有没有险恶的敌人,你都需要自己紧绷着神经,一直处于战斗模式,只有随时看得见进步,你才会心安。
所以努力,对你就有了特别的意义。
你的努力,不是为了达到某个具体的目标,而是为了摆脱你内心的不安。你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你也不知道要怎么去,但你知道自己不想要这种不安。你觉得,在你努力的时候,内心的不安就会减轻一些。
于是,「努力」就变成了一种强迫症。你害怕自己懈怠,害怕失去动力。你甚至想象,如果情况更糟一点,比如父母逼你赚钱、或者周围人都看不起你,也许你会更有动力。
可是,如果你只有抽象的方向没有具体的目标,只要努力的结果而不想要努力的过程,这种努力就没法持续。更何况,你现在强迫自己所做的努力,对平息你内心的不安来说,没有意义。
你想要的,不是这种迷茫中无序的努力,而是像知友Dingole那样的,在生存的底线上演绝地反击,在充满激情的拼搏和奋斗中,感受活着的意义。可是你忘了,他最初想奋斗的目标,就是以你现在所在的位置,轻而易举能够得到的东西。
刚刚我帮你私信请教了下Dingole,我问他,「你是怎么在绝境中保持专注,而不让自己胡思乱想的呢?」
他说对于那时的他而言,是「向往」。
是对成为一个程序员的向往,也是对一个美好的、不一样的未来的向往。我想,他说的「向往」,应该就是希望吧。
那么,你的「向往」是什么呢?
差点忘了说了,Dingole最初学打字的时候,他的「向往」,是到办公室当一个打字员,「能挣2000块钱一个月呢」。
我知道你会对父母有些歉疚,觉得他们那么辛苦,自己那么懈怠,对不起他们。你要知道,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活法,你并没有懈怠,只是你努力的方式,跟他们不同。他们最想要的,也并不是穿美丽的衣服、用好的化妆品,而是你一切都好。
除此之外,我还想给你两条具体的建议:
(1)过一种简化的生活,并把它当作一种美德。重点不是省钱,而是不要为选择「物美价廉」的东西浪费你的脑细胞,它们理应用在更重要的地方。
(2)每周强制自己休息一天。旅游、看闲书、和朋友聊天,怎么都行,但不要呆在宿舍。重点是无所事事。与努力相比,你其实更需要闲暇,来释放焦虑。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祝开心!
陈海贤
动机在杭州的知乎页面,仅靠225个回答,收获近50万粉丝
1.培养容忍匮乏的能力
正念的练习通过观察和体会情绪,来弱化情绪和行动之间的联系,增加对匮乏的容忍能力,减少匮乏导致的冲动行为。
最简单的正念练习,就是观察自己的呼吸。你可以深深地吸入一口气,再缓缓地呼出一口气。仔细体会空气进出鼻腔的感觉,通过对呼吸的关注,让心灵回归当下。
也许你所处的情境非常艰难,甚至一团糟。先别忙着逃开,试着简单地跟这种艰难或一团糟的窘境相处。当你的思维混乱时,回到当下这一刻。允许自己平静地看待这件事。
也许你会产生不确定感,或者焦虑感。这种感觉并不舒服,它会让你想做一些事从这种感觉中逃离。
如果你感受到了逃离的冲动,深呼吸。允许这种不确定感和焦虑感停留在这里。观察这种情绪。观察这种情绪引发的冲动。
如果我们能真实地体验这种混乱和不确定性,这种体验和观察本身就能帮助我们达至明朗。
如果我们能真实地理解这种冲动,就会知道,这种冲动只是想从焦虑中逃开的本能,并不是问题的解药。
而我们有一个真实的锚点,就是呼吸。如果思维和情绪让我们混乱,随时回到对呼吸的关注上来,它能带我们回到当下的清明。
2. 培养制造盈余的习惯
培养制造盈余的生活习惯。如果每个月有固定开支,比如房租、水电之类,在银行卡或支付宝开通定期扣款功能,防止这些常规性的付款信息,带来匮乏的焦虑。
如果你缺时间,除了必要的休息,每星期留出一个下午,作为机动时间,并把它当作工作计划的一部分。这半天时间专门用于应付计划外的事情、紧急的事情和因拖延没做完的事情。
3. 建立从简的决策程序
如果有两个选项让你犹豫不决,很可能这两个选项对此刻的你来说相差不大。也许你担心自己将来因为做错选择而后悔。但无论你选了哪个,你都可能后悔。而无论你选了哪个,对现在的你来说,它都是你所能做的最好的选择。
建立决策程序不仅是为了做正确的选择,更是为了简化决策过程,节省认知资源。越是在小事上,越应该简化决策程序。如果你总在小事上犹豫不决,你可以这样建立一个属于你的决策程序:
(1)分析上周最消耗你认知资源的三个选择;
(2)分析这三个选择所消耗的认知资源与它们的重要性之间匹配程度。选出消耗的认知资源与其重要性不匹配的选择。对它们进行归类。
(3)分析选项中可作为决策依据的指标。这些指标必须清晰明确。以购物为例,价格、发货地远近、口碑等,就可以成为决策指标。决策指标越简单越好,不超过三个。
(4)根据这些指标建立自己固定的决策标准。比如,买东西就选贵的,吃饭就选近的。
(5)把这些决策标准写成成文的准则,贴在醒目处。对这些准则保持迷信。
再次强调,建立决策程序的目的,不是为了帮你做出正确选择(因为根本没有正确选择),而是节约认知资源。
对于处于匮乏中的人,节约认知资源比作怎么样的选择更重要。
同时,为了强化决策程序的正当性,你需要引入迷信的力量,相信这是上天的旨意。
我想问你:
1. 在你的印象中,什么时候你觉得自己最穷?
2. 在你的印象中,什么时候你觉得自己最富?
3. 最近一个月,你最缺的是什么?这种匮乏如何影响了你?
4. 你做过哪些缓解匮乏的尝试?效果如何?
5. 你有哪些资源,即使有人想用你所缺的东西与你交换,你也会断然拒绝?
你也可以问自己:
1. 我怎么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简单一点?
2. 我拥有哪些东西,让我因此感到富足?
3. 如果已经拥有了所缺的东西,我会做些什么来避免自己再次陷入匮乏?
4. 我怎么才能为自己的匮乏创造一些认知盈余,比如攒一笔钱备用或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休息?
5. 最近一星期,哪些决策最消耗我的认知资源?这种消耗是否必要?该如何减少这种认知消耗?
动机在杭州,本名陈海贤,知乎近50万粉丝的大V,知乎心理学话题优秀回答者,知乎@动机在杭州,微博@动机在杭州,微信公众号:幸福课(ID:happinessclass),新书《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正在火热预售中,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国临床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拥有10年心理咨询经验。
动机老师致力于帮助敏感内向者找到幸福之道,同时帮助身处过渡期的人完成从旧自我向新自我的转变。
由于专业度高,动机老师的课程及心理咨询费都极高,从来不开免费咨询,这次,网红作者IP训练营有幸邀请到动机老师做一次主题为“我们时代的焦虑和幸福”的心理课程分享,门票仅需9.9元,仅此一次的特例。
要知道动机老师几乎从不在知乎live及工作室以外的平台讲课,在知乎live讲一次课收费均价要39元,均参加人数3000个。如下:
《敏感和内向者的幸福课》(2617人参与),收费19.99元
《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2205人参与),收费39.9元
《如何结束以及重新开始》(2476人参与),收费39元
《如何摆脱内心的匮乏和不安》(3752人参与),收费39元
《如何与自我和解》(2868人参与),收费39元
《幸福的坏处》(5000人参与),收费39元(限时特价9.99元)
《超越自卑的活法》(2693人参与),收费39元
《该坚持还是放弃:转变期的选择》(1113人参与),收费39元
《如何让改变可持续》(1332人参与),收费552元(8节系列课,特价199元)
富书理念:投资自己、增值自己、升级自己
网红作者IP训练营理念:连接和服务社交网络优秀作者
在任何一个领域,输出能力最强的那些人都会摘走最大的红利。无论是写作、还是演讲,你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强化培养至少其中一种输出能力,并且长期坚持向外界输出自己的思考和观念,直到成为市场中最强的前20%。——徐小平
2012年,他从浙江大学博士毕业后,便留在了浙大的心理中心工作,做学生心理咨询,同时还开设了《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通识课,没想到这门课成为了浙大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2015年,他从浙大辞职,在分房子前几个星期。在这种时候选择离开这样的的大平台,意味着失去了一些不可能再拥有的东西,会产生很大的失落感,但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真正自由了。
辞职后,他去了浙江传媒学院当专业教师,业余也做一些与心理咨询相关的事。
2016年,他离开了体制,成为一名自由执业的心理咨询师。
现为「杭州海贤心理工作室」创始人,受过精神分析和系统式家庭治疗的培训,有10年的心理咨询经验。
每周只做两天的心理咨询,共接7个案,其余时间读关于心理学的书,写文章,做网络课程。
他说,做心理咨询久了,见到的人各式各样,对茨威格所说的“上帝给你的每一份礼物,都暗中标了价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他年轻的时候有过一些心理困扰,主要是偏焦虑症,在初高中时最为明显。从那时候开始,便对心理咨询有了强烈的兴趣,后来选择了心理学专业。
从本科到博士,学的都是心理学。
硕士时,在北师大心理学院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习和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博士时,在浙大读应用心理学,研究内容偏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心理学理论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毕业后,发现对怎么帮助人走出心理困境和如何创造幸福感最感兴趣,便开始深入研究。
在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很多人会问他:“有这么多人来跟你倾吐烦恼,你会不会很有负担。”
然而他并不这么认为,反倒觉得:真诚的交流是很滋养人的甚至感激那些来访者愿意与他分享或忧伤或激越或彷徨或茫然的人生故事,让他在斗室之间,通过交谈,见识了更大的世界。
动机老师工作的另一面,是研究人们该怎么幸福地生活和工作,告诉人们如何去珍视生活中重要却容易被忽略的东西,如何突破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如何发现自己独特的人生意义。
很早的时候他就发现,人并不只是追求肤浅的快乐,为了实现独特的人生意义,人能够忍受很多苦难,而这种意义感,才是幸福的根源。
而这个时代,我们所缺乏的幸福感太薄弱。
这一期,动机老师想与我们谈谈这个时代的焦虑与幸福感,他说: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时代人的心理特征,我想应该是匮乏。我们总觉得自己有所欠缺,无论我们缺的是金钱、时间、爱还是安全感。而我们眼中的幸福,是我们对免于匮乏的想象。它推动着我们不断往前寻找。我们以为,只要我们的欲望得到了满足,就能获得我们想要的幸福,却不知,对欲望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因为我们的匮乏源于我们的内心。
什么是匮乏心态?
我们的时代如何塑造了普遍的匮乏心态
如何让内心从匮乏变为丰盛
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掌控自己的人生
定制标准:本节课由“网红作者IP训练营”和动机在杭州联合推出,有针对性地为你解答一些成长路上以及前进途中遇到的焦虑,该如何减缓这些焦虑
实用干货:面对新时代的各种压力,该如何突破,动机老师将教你如何让匮乏变为丰盛,实现内心的幸福感
课程趣味:生动有趣,一听就懂,一学就会
收费标准:仅需9.9元 / 人
开课时间:2017年6月22日20:00-21:00
注意方式:千聊语音直播,永久保存,错过时间也可以无限次回听,报名长按上图海报二维码,或者点击底部阅读原文
特别福利:动机老师新书《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正在京东、当当、亚马逊等全网火热预售中,预计现在下单后,6月30日—7月7日发货,现在下单购买可凭购书付费截图获得免费听课资格,请加助理微信:fushuzhuoluo,备注“幸福课”,并发送购书截图,仅限前100名。请看底部置顶留言区,还有惊喜。
生活的烦恼,源于我们总妄想控制我们控制不了的东西,却不愿对我们能够控制的东西,担负起责任。
有时候我们会这样,迷茫、自我怀疑、焦虑,看不清远方的目标,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时候,如果你还有足够的精力和资源照亮你脚下的一点点路,那么就看脚下。走着走着,回过头,也许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走得很远了。
富书原创矩阵: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FranklinReadingClub),我属猫(woshimiaoji),爸妈内参(shenduwenhua),富书(zhongchoudushu),出版畅销书《仅有一次的人生,就要酣畅淋漓地活》
赏饭加微信:158589503(备注广告),部长微博@小明牛哲学
👇动机老师教你摆脱内心的匮乏和不安